當前位置:首頁 > 汽車百科 > > BYD e平臺3.0 Evo解析(四)

BYD e平臺3.0 Evo解析(四)
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8-26 09:00:26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分類:

文章摘要: 本文深入探討比亞迪e平臺3.0 Evo的全新CTB整車安全架構,包括主后驅安全動力架構、轉向前置安全傳力架構及內骨骼式CTB安全架構三大核心技術,展現(xiàn)其在安全性能與駕控體驗上的全面進化,彰顯比亞迪對安全核心競爭力的執(zhí)著追求。2024年5月10日,比亞迪發(fā)布了e平

本文深入探討比亞迪e平臺3.0 Evo的全新CTB整車安全架構,包括主后驅安全動力架構、轉向前置安全傳力架構及內骨骼式CTB安全架構三大核心技術,展現(xiàn)其在安全性能與駕控體驗上的全面進化,彰顯比亞迪對安全核心競爭力的執(zhí)著追求。

2024年5月10日,比亞迪發(fā)布了e平臺3.0 Evo平臺和首搭車型海獅07EV(圖片|配置|詢價)。從名字也能看出來,e平臺3.0 Evo是2021年發(fā)布的e平臺3.0的“進化版”,在電驅動系統(tǒng)、安全架構等方面進行升級。

關于e平臺3.0 Evo,內容確實有點多。我計劃分10期來解讀,此為第4期:CTB整車安全架構技術集群。

海獅07EV最低售價:13.48萬起最高降價:5.50萬圖片參數(shù)配置詢底價懂車分3.89懂車實測暫無車友圈3.2萬車友熱議二手車13.98萬起 | 6輛

說到“CTB(Cell to Body)”,大家可能會覺得講的是以電池為主的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,實際上在整車安全方面它還涵蓋電驅、底盤等多方面技術。其實從名稱也能看出來,畢竟是“整車安全架構”的“技術集群”。根據(jù)個人理解,它包括主后驅安全動力架構、轉向前置安全傳力架構、內骨骼式CTB安全架構三個方面,咱們分別來講解。


1. 主后驅的比亞迪

比亞迪e平臺3.0 Evo平臺采用了主后驅安全動力架構。

盡管e平臺3.0的海豹也是主后驅車型,但該平臺下的大部分車型均為主前驅。而基于e平臺3.0 Evo,目前推出的海獅07 EV、海豹06GT等車型的單電機版本均為后驅車型。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進步!

海獅07EV最低售價:13.48萬起最高降價:5.50萬圖片參數(shù)配置詢底價懂車分3.89懂車實測暫無車友圈3.2萬車友熱議二手車13.98萬起 | 6輛

左:海獅07 EV 右:海豹06 GT

光“后驅”這件事情本身,就已經(jīng)足夠份量了。雖然咱們常說“前驅、后驅、四驅各有優(yōu)劣”,但我內心中還是給它們排了一個順序:四驅>后驅>前驅。

四驅雖好,但多一個電機總是要加錢的。那么,同樣單電機的前驅與后驅,憑啥說后驅更好呢?

主要差異可觀察轉向場景:轉向時,前驅車傾向于轉向不足(understeer),俗稱「推頭」;后驅車傾向于轉向過度(oversteer)。例如,遇到彎道本想行駛在雪地道路中心,結果前驅車轉不過去,后驅車直接失穩(wěn)了。

轉向不足與轉向過度

轉向過度的極端情況,那就是喜聞樂見的「漂移」了!

漂移盡管精彩,但只是一種表演而已。無論是賽道還是日常駕駛,駕駛汽車追求的還是正常路面的操控性與極端路面的安全性 —— 既不要推頭、也不要漂移。

轉向不足與過度,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?簡單來說:從輪胎與地面溝通的角度來看,后驅車彎道加速時,后輪對地面縱向力需求加大(為了加速)。由于輪胎摩擦圓理論, 地面提供給輪胎的合力上限是一定,地面的附著力無法對后輪同時提供足夠的側向力,從而造成了輕微轉向過度;前驅車的轉向不足也是類似的原理。

后驅車的轉向過度與前驅車的轉向不足 圖片來源[1]

總體來說,前驅推頭比后驅轉向過度更容易發(fā)生,畢竟前輪既驅動又轉向,一個人干了兩個人的活,更容易崩潰。后驅車的前后車輪分工明確:前輪轉向、后輪驅動,雙方都不容易累倒,所以說更為合理!

有興趣的同學,可以查查家用車的后驅車型,就知道e平臺3.0 Evo的含金量了!沒記錯的話,在e平臺3.0 Evo的首款車型海獅07 EV之前,只有主打運動的海豹EV這一款后驅車型。現(xiàn)在e平臺3.0 Evo來了,家用平價車也可以享受后驅車的快樂了。

整車設計是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的,本來前機艙里既要放發(fā)動機/電機、還要放轉向機構,那么結構安全設計就只能是螺獅殼里做道場、束手束腳?,F(xiàn)在不一樣了,主后驅設計解放了前機艙空間,就能使前艙安全緩沖空間增加100mm,提升超32%,正碰安全性能提升60%。


2. 轉向前置的優(yōu)勢

主后驅設計解放了前機艙空間,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優(yōu)化轉向機構的布置。其實,我們復習一下燃油車發(fā)動機橫置與縱置對轉向機構的影響,就可以推測出e平臺3.0 Evo平臺主后驅的優(yōu)勢了。

如下圖,橫置發(fā)動機的寬度迫使車身縱梁外推,這會限制彈簧/減振器的布置和懸架連桿長度,也有可能影響到最小轉向半徑[1]??v置發(fā)動機通常搭載雙叉臂懸架和前置轉向,因雙叉臂減振器塔頂高度較低,因此發(fā)動機艙蓋可以壓低,常應用于運動車。由此可見,雖然轉向前置與后置對轉向手感好壞沒有直接影響,但很顯然轉向前置對應的縱置發(fā)動機和雙叉臂懸架,要比轉向后置對應的橫置發(fā)動機和麥弗遜懸架,通常來說更高級一些。

左:橫置發(fā)動機的轉向布置 右:縱置發(fā)動機的轉向布置

純電車主,電驅動總成替代了發(fā)動機的位置,同樣對轉向布置有所影響。主前驅設計中,后置轉向機構與前圍板挨得很近,就會影響前圍板的結構設計。前圍板是碰撞事故中的主要受力件,是前機艙與乘員艙的最終屏障,它的任何形變都會直接影響到乘員艙的司機與乘員,直接關乎著整車安全性。將前圍板后移可避免這一情況,但那會減少乘員艙空間,損失也非常大!

轉向后置對結構設計的影響

e平臺3.0 Evo平臺將轉向后置升級為轉向前置后,轉向器不打斷、不侵占安全傳力結構,使傳力更加平順連貫,讓乘員艙的抗變形能力提升了50%,大幅下降乘員艙碰撞侵入量,極大保證車內乘員生存空間。


3. CTB:電池與白車身的融合設計

說到了前圍板,才終于聊到了CTB電池車身一體化。在乘員艙前部,首次引入TRB一體式前圍板,使車乘員艙前部擁有強悍的防護能力。所謂TRB(Tailor Rolled Blank)是指變厚度軋制,這種工藝可以實現(xiàn)結構性能差異化分布。

以前咱們聊到e平臺3.0的CTB(Cell to Body)技術,會認為這種“底盤電池一體化”技術主要是節(jié)省了垂向空間、下降了電池包重量。如今再看e平臺3.0 Evo,就可以領會到為什么叫“Cell to Body”、而不是叫“Cell to Chasis”了,正是因為比亞迪已經(jīng)設想好了電池與車身一體化設計的技術路線。

縱向放置的刀片電池與車身共同構成乘員艙的內部骨骼:

側面由1500Mpa級超高強度的閉口截面輥壓橫梁來保護。相對于開口截面輥壓橫梁,閉口截面輥壓橫梁的抗彎、抗扭性能更強!


總結

主后驅、轉向前置、內骨骼式CTB這三方面就構成了全新一代CTB整車安全架構,搭載在e平臺3.0 Evo的車型上,可以使乘員艙碰撞侵入量小于5mm、碰撞乘員加速度能低至25g,大大提升了安全性!

主后驅、轉向前置、內骨骼式CTB三大技術的協(xié)同作用,標志著e平臺3.0 Evo在安全性能與駕控體驗上的全面進化。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提升,更是比亞迪對“安全即核心競爭力”理念的具體詮釋。未來,隨著CTB整車安全架構的持續(xù)完善,我們期待比亞迪能在新能源車市場樹立新的標桿。

由此可見,要想全面理解“CTB整車安全架構”,不可只看電池安全單個方面,而應該從底盤技術等方面綜合來理解。這恰恰說明,造車是一個系統(tǒng)工程,在技術研發(fā)上的先期投入會成為公司的長期競爭力!

參考文獻

[1] 《汽車轉向》[德]彼得·普費爾,機械工業(yè)出版社。

BYD e平臺3.0 Evo解析(四)

http://www.retail-guru.com/news/f3capt01c8dc.html

本文由入駐排行8資訊專欄的作者撰寫或者網(wǎng)上轉載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排行8立場。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paihang8kefu@163.com 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
文章標簽: CTB整車安全架構 BYDe平臺3.0Evo解析(四)